三维交通

新闻分类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推动,就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观点、论断,科学回答了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严谨、开放的理论体系,其论述主体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涵盖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创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入理解其蕴含的科学道理、厚实学理和深刻哲理,做到深学深悟、笃信笃行。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道理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样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问题,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开辟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正如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所概括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

这些“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容,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十四个强调”和2023年10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七个着力”批示要求等。“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重要论述,聚焦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举旗导向、谋篇布局,既注重顶层设计,又注重战略指引,在“明体”中“达用”,在“达用”中“明体”,是“治道”和“治事”的统一,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重点阐明了八个方面的道理:

2023年6月30日,在延安宝塔山参观的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建不起来。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发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来的一条重要规律性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

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把党的领导贯穿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是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之一,把建成文化强国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指出其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立足实践奔涌最前沿。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深沉的文化自信、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刻阐明文化对于提振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布局、举措和富有创见的观点、论断,彰显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党全国凝聚起了充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推动形成了抓文化、育文化、兴文化、强文化的高度共识。

(三)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从来都同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新时代以来,伴随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考验,其目标任务也有了新变化新内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维度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阐释和强调,指出:首要政治任务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好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根本任务是“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同时鲜明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些重要论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呼应人民群众关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凝练概括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既各有侧重、有所区分,又相互贯通、浑然一体,构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是不断引领工作创新发展的方向指引。

2023年9月23日,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和数字火炬手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四)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职责

为中心任务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现价值的关键所在。如果游离中心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会陷入“自娱自乐”的窘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牵住服从和服务大局这个“牛鼻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围绕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又分别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项工作应重点担负的责任进行了阐述。如,强调理论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强调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强调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基本职责标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职能定位和时代主题,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竖起了检验工作成效的“度量衡”,成为知责、履责、尽责的根本标准。

(五)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具有原则性、规律性、约束性的法则和准绳,以确保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干部培训教材,提出了八条方针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重在建设、立破并举,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对这些方针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分别进行过阐述和强调。比如,在论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一“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时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这些方针原则,指向明确、深中肯綮,既体现了对百余年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借鉴,又凸显了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的深刻洞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是引领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发展的根本遵循。

(六)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中焕发新气象,推动中国力量极大凝聚、中国精神充分彰显、中国价值广为弘扬、中国形象更加鲜亮。这一生动局面的形成、这些显著成就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科学布局。

关于这一布局,有多种观察角度和阐释方法,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署的5个方面重点工作,即: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着眼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同时,注重推动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统揽全局,纲举目张。这一科学布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突出重点任务,又构建工作体系,形成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外部大格局、内部“一盘棋”的生动局面,并在这盘大棋上不断谋势、做“眼”,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持续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是2023年5月16日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七)关于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其他领域一样,我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建规立制步伐也明显加快,逐步构建起科学、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同时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

落实制度建设部署要求,新时代十余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制定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著作权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国家法律,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重要制度安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提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确了长远之计、根本之策。

(八)关于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队伍是第一支撑。对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来说,培养人才、建强队伍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没有高素质、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强调“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对于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而且深入谋划和大力推动,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和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都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念兹在兹,催人奋进。比如,强调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网信领域可以先行先试,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准确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着眼各环节的联动和集成,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赋予人才队伍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才篇”,为夯实人才根基、建强干部队伍提供了科学依据。

坚守道统、根植文脉的厚实学理

激荡的大时代,宏阔的大实践,必然孕育催生伟大的思想理论。从遥远时间古道走来的中国,进入新时代后,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有机统一,放射出耀眼的真理光芒,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如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这一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建立在坚实的学理基础之上。

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鲜明提出和科学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时代课题,视野宏大、立意高远,具有文化命题与理论命题、政治命题与学术命题相统一的鲜明特点,其学理基础主要表现为:立足现实、贯通古今、融通中外,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道统”集大成、把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发展的“文脉”致高远,是集科学真理与东方智慧、思想光辉与文化光芒、历史眼光与时代视野于一体的思想理论体系,树立了“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和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光辉典范。

这是2023年7月3日拍摄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一)从占据人类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取“真经”,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深刻把握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规律,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说了很多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用无比丰富的原则性论断、原理性成果、原创性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高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意义。

1.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研究对象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及其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不仅把文化作为精神活动来考察,还深刻把握其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和作用,明确其“极端重要性”,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强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些思想成果,将文化作为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依据,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统筹考虑、一体观察,与时俱进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象。

2.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阶级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承认文化的阶级性,认为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不过是社会阶级关系、阶级矛盾与斗争的反映和表现,统治阶级同时代表着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政治文化代替旧的政治文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原因就是《共产党宣言》所强调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其确立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注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些思想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又体现了对这一基本理论的创新性运用和发展。

3.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重视文明交流互鉴,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要特质。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一切文明形态都是暂时性的,任何绝对完美的文明形态是不存在的,旗帜鲜明反对单线化的西方文明中心主义,主张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互相尊重、兼容并蓄。习近平文化思想承认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的平等性,着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命题,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国际舆论场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言论,创造性提出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全球人类文明倡议,提供了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这些思想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文明支撑。

这是2023年5月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新华社发

(二)从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中筑“根脉”,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萃取治国理政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文化担当、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既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又推动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交流互鉴中焕发生机。

1.创造性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断,在长期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又创造性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多个维度,深刻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鲜明解答了近代以来困扰人们的“中西体用”之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2.创造性提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命题。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同质化,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已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妖魔化中国,企图抽掉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强调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我们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去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工作,坚持中国特色,必须“巩固文化主体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这个时代命题,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并深刻阐述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实践根基、具体体现和现实作用等。“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命题,明确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明晰了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3.创造性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全面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必将对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2023年9月15日,观众在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内体验互动屏幕。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三)从新时代气象日新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生动实践中汲“养分”,又指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深化拓展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理论才有力量;立足现实、回应现实,这样的思想才有魅力,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性意义之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本质,自觉从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中拓展理论视野,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实践中深化规律性认识,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之问,彰显出磅礴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正如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1.在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天起,就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致力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书写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恢宏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为此召开会议之密集、决策部署之全面、举措衔接之紧密,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传承、发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又从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及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价值。

2.在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中运用。指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目标定位、提供了战略指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理论武装不断走深走实,党心民心极大凝聚;文化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大改善;新闻舆论工作坚强有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一体推进、共同发展,嘹亮的主旋律交汇成新时代最强音,干部群众的斗志干劲极大提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蓬勃开展,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全党全国人民的奋进力量极大增强;对外宣传积极主动、创新有为,坚持用真诚连接中外、用真情沟通世界,中国形象更加闪亮,等等。这些成就充分说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立足实践、精微致广、鲜活管用的科学理论。

3.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实践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2023年10月,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内含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我们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必须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内含建设文化强国,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重要内容,又是重要力量、重要支撑;内含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和时代召唤。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这些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拓展新思路、增添新内涵、形成新论断、展现新理念,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的深刻哲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理,被誉为照亮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道路的“壮丽日出”,是因为其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在科学的哲学基础之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活的灵魂”,并在与时俱进的创新运用中凝练成了“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即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的“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明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肌理”,是我们深入理解、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金钥匙”。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洞察文化发展规律、洞悉时代发展大势,贯穿着“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方向原则、价值旨归、胸襟视野、科学方法等,是在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发展的“哲理基座”。同时,也只有回到“真理之树”的根和本,用好哲学智慧钥匙,才能整体地、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力量。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擘画、工作谋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同时,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坚定的文化自信视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23年12月3日,以“提振全球信心 共促媒体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开幕式暨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鲜明指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重点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的同时,强调无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何种变化,“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也不能变;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来观察、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意区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比如,强调加大网上突出问题治理力度,集中整治网络政治谣言,查处危害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典型案件。比如,强调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统筹意识。“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项工作看成一个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统一整体,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统筹理论舆论、内宣外宣、网上网下、事业产业、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等关系,实现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工作。比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比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胸襟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的基本观点,着眼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作者:张勤繁

本文网址:http://www.swjtjt.com/news/889.html

相关标签: